欢迎访问中国国际民族医药院士评选中心~

咨询热线:400-7160-667

立即咨询

发展中医药(文章内容均含“民族医药”)是当代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和守正创新及传承的中坚力量

我国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探索和发展,为人类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中国的药草发展,那么亚洲的人口密度发展史将会重新书写;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各国、中东各国等国家的药草发展史也将延迟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医外科学、内科学开创了世界先河,尤其是外科学要比欧洲和其他目前西医学发达国家要早2000多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为国际民族医药临床特技人才的挖掘者、保护着和培养者、创新者、传播者及社会服务的提供者,我们中国国际民族医药院士评选中心有限公司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使命与担当    

人才是国之根基、发展之本。中医药学和民族药学之人才更是我国振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根本,也是重塑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世界医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的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瑰宝事业兴旺发展的希望所在。

建国几十年来西医药发展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则慢慢的趋于边缘化,大部中青年对这一民族瑰宝了解甚少,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方剂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进行了专利抢注,自鸦片战争以来世界军事强国、经济大国利用各种手段“挖掘”“引进”几万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临床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建国初期我国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才还有80万名左右,而现在我国只有35万名左右,且约有30万名左右有证无技。故按此时间计算再有50年,我国这一瑰宝将不再属于中国,半个世纪后,老外们将拿着本来属于我们的魁宝前来我国兜售和炫耀甚至嘲笑我们。

显然,我国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传承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当下,我国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临床大夫分为三派,一是学院派,而是公立医院派,三是民间技能派。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先生指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高手在民间。目前我们有很多国医大师、院士、地方名医等出自民间,成为我国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脊梁。

中国国际民族医药院士评选中心有限公司下设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院士评选中心就是为了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民间尖端人才。

中医或民族医院士、中药或民族药院士评选原则:面向全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不唯性别、不唯证书,只注重临床技能。我们郑重承诺:评选全过程坚决不收费。  

传承、创新与发展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万众瞩目中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殷殷关怀,掷地有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这份指导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字里行间饱含着万千中医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进坐标中,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定将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1、标定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节点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11项方案和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位列其中。这将我党历史上专门部署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文件。文件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凸显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中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

同年10月,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中医药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关于中医药的文件。

规格之高前所未有,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国医大师孙光荣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一次成功的誓师大会,奏响了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主旋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赋予了当代中医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和担当。”

中央《意见》印发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后,通过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中央《意见》的125项重点任务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逐一敲定,《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印发,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2、一呼百应力促精神落地

2021年5月12日下午,在河南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献。他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对总书记的到访记忆犹新:“总书记问到这里日客流量多少时,我如实进行了回答。当总书记听到医圣祠最高客流量一天5万人次,听到民众对仲景的敬仰时,非常高兴。”

作为仲景故里,南阳在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中央《意见》上下足了功夫。林立的73家中医医院、19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堂、30个综合医院仲景苑、13个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和大量民办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一张密集的中医药服务网。作为南阳中医药教育核心支撑,张仲景国医大学新址占地3000亩,计划今年开工,明年开始招生。全市艾草种植超24万亩,种植产值7.2亿元。

这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推动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落地落实的一个缩影。

各相关部门、各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细化实化政策举措,各级卫生健康委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一组数据,形象地展现出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态势:

目前,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召开了本地区的中医药大会,26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多个省份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批示,特别是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山西省省长林武牵头成立本省中医药领导小组。在加强中医药发展投入支持方面,四川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近5个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山西省财政拿出1个亿的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强省建设。河北争取财政资金2600余万元,在16个道地药材产业大县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等。

3、生动实践交出优异答卷

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在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过程中,无数凸显中医药优势的鲜活经验涌现出来。

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是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最生动的实践。

2021年4月10日,在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学术大会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表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中西医各有所专、各有所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治疗办法。江夏方舱医院内患者有564人,在我们精心诊治和护理下,实现零转重、零复阳” 。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浙江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构建县域中医整合型服务体系,实现县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广东积极推进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北京、重庆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中医急诊急救能力不强等问题,支持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控流程进行改扩建及功能布局调整,加强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

大潮既起,势不可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高歌奋进,一往无前。

挖掘、保护与弘扬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之一。自伏菱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中医药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出博大精深、绵延久远的气象为中华民族的繁行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今依然在为维护整个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于2010年把中医药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选产项目。

1、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2、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①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并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施治直接构成了中医理论。中医药学还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高尚圣洁的医学伦观汲取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礼”观念,孕育出了华佗、张仲暴、孙思跑、李时珍等光辉典范。《道德经》中创立的辨证法体系在《内经》中就已被接受,道家的养生观及炼丹术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同时期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

②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同步前进

中医药文化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专著、《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巨著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唐宋年间中医学出现了分科的大发展,展开了金元四大学术争鸣。医学著作有《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注内经》、《外台秘要》、《千金方》。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形成《本草纲目》《普济本事方》的诞生是中医学发展第三次高潮的标志,此时儒家文化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中医历史上的重大的发展高潮都是古代文化发展高潮的结果。中医药需要文化子以大力传播。

③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发展已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医药和中国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如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中医药文化现已传向五洲四海,它走向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发展的标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髓,而且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3、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政府大力支持,陆续制定了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中医药文化的政策。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药被视为“国药”。大批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和专业人才逐渐成长起来,北有肖龙友、南有陆渊雷,冉雪峰、时今墨、浦辅周、秦伯未、岳美忠、任应秋等名老中医涌出。《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的颁布标志着在中医药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中医药为促进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医药发展成就

中医药医疗、保健水平显著提高。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关节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防治,还是对非典、禽流感、艾滋病、新冠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重要阵地的中医药高等院校40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各级政府加大了中医医院的建设。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医药结合同步发展”的方针加速了中医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新建、扩建、改建了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973所,中医类医院床位28万余个,仅2004年一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数达两亿人次以上。中医医院建设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40年来,我国中药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中药业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中药产业。中药事业也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中药行业在中药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工业化生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体系建设,新药研究,产业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药业保持了高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中成药年产值从7.88亿元上升到1371.5亿元,中药饮片从9.2亿元上升到288.2亿元,整个中药年产值已占到医药总产值的41.5%。中成药企业同仁堂集团、白云山制药等就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效果显著。各省、市积极开展了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使其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扩大了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各地活动突出的有:北京“中国中医药展”。河南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杭州“炎帝、神农中医药文化展”,上海“社区中医药文化节”(闸北区是“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此活动的目的就是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网络媒体央视国际共创中医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纪元。多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长期致力于向海内外观众传播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提供权威健康服务,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向海内外观众提供健康服务的桥梁。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1986年国家直属的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机构改革将中医与中药结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保护条例》。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后颁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国际科技规划纲要》(2006-2020),为中医药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根本保障。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40多年来,世界各国翻译中医药学术书籍,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召开了专门的学术会议,派人来中国学习,邀请中国学者前往讲学也越来越多,以中医针灸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回归热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同我国建立了中药进出口贸易关系。200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药国际传播论坛”促进了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中医药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2015年博鳌经济论坛”一场主题为“面向未来:中医药的国际化”的活动与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举行,这是中医药议题首度亮相博鳌论坛。时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国家层面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工作高度重视,为中医药工作融入大局、参与大局、服务大局,提高贡献率和显示度提供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截至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71个国家。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显示,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家或地方政府以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

随着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已经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是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力。《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继承是保存、挖掘、认识、利用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创新就是将中医药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为未来建立新医学打基础。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通过开展基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自主创新,基于文献与理论的原始创新和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遵循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化理念的同时一定做到 先“守正”再“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4、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中医药学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文化不但体现着中医药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而且也是孕育中医药学特色优势的基础。面临强大的西方文化,以及西医诊疗模式的影响,只有弘扬中医药文化才能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优势,才能延续中医药的发展。

其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药文化能够重现昔日光辉,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应该对中医药学遗产寻本求源,进一步挖掘它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下大气力,向博大精深的更高层次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的光辉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行各业辐射继往开来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软实力。

再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建设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目前中医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成功的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成为东西方文化互补的重要因素,正在为世界健康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生命是医学的本源,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仁心仁术”的伦理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模式,"治未病”的预防观点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西方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把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辩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为提高生命质量创造了机会,使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服务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生命健康,为世界医学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